該事件發生在戰國時期,參與人物為齊國謀士、大臣,是其為了維護齊國自身利益,破解它國的進攻而進行的一系列謀劃、實施及外交應對,事件概要如下:
公元前298年,趙王推薦趙國大臣仇赫去宋國擔任丞相,而宋國接納仇赫的條件為與趙國結盟,然後在與秦國結盟,三國組成聯軍準備擊敗韓魏齊組成的同盟軍。此時齊相周最的門客對其諫言說:趙宋秦三國聯軍知道要打敗我們是不容易的,他們更願意看到在與我們對陣中我們三國發生分裂,然後各個擊破,一舉打敗我們,故對陣中試探我們聯軍關係是否牢不可摧是他們的目標。
特別是秦國,其若發現我們關係不牢靠,就會竭盡全力與趙宋一起聯合擊敗我們;如若發現我們關係如鐵桶般緊密相連,那麼只要我們守住此時,當秦國知道無機可乘後自會撤軍。趙宋兩國軍隊此時也是孤掌難鳴,我們自然不戰而勝。
因此我建議丞相您派出得力的謀士遊說韓、魏兩國大王,讓您兼任韓魏兩國丞相,這樣此種困局就迎刃而解了,周最聽取了門客的意見,果真如謀士預料的一樣,趙宋兩國與秦國只為利益而結盟,知道了周最兼任韓魏丞相後就此罷兵,一場大戰就此解除。
另一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89年,此時周最已被齊王罷免丞相職位,在朝中擔任大夫之職,而此時丞相就是將合縱連橫推向頂峰的蘇秦,此次周最向蘇秦諫言,目的是實現齊、魏、趙達成同盟,消除來自趙國的軍事威脅,從而能抽出精力應對楚國籌謀已久的進攻。
周最對蘇秦說:丞相為了避免楚國對齊國的侵擾,可以說服大王派出謀士遊說魏國,以割讓部分城池為條件,換得魏國的結盟,如此一來,趙國必然會懷疑齊國與魏國達成聯盟後會攻擊趙國,故趙王會主動派人來到齊國並與我們達成聯盟。不然,一旦楚國大軍進軍齊國,趙國不會放棄這個天賜良機、必會隨同派人一起進攻齊國,這樣齊國就要滅國了。
如若齊魏趙達成了同盟,我們在組織大軍嚴陣以待,那麼楚國必然不敢在侵擾齊國了。故此齊國免受楚國侵擾的這個功勞自然在丞相您這裡了,至於割讓城池給魏國的責任,就由我來承擔吧。
在蘇秦的竭力勸諫下,齊王也了解楚國作為經濟軍事強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對齊國的入侵蓄謀已久,如若趙楚兩國一起攻打齊國,則齊國真可能就亡國了,故同意了蘇秦的計策,最終成功阻止了楚國的侵擾。
上述兩個歷史事件,都是用謀略挫敗了其它諸侯的進攻企圖,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即首先用謀略挫敗敵人,萬不得已情況下才能使用軍隊。
第一個歷史事件其成功的關鍵我認為在於「信任」,即丞相周最發現了趙宋秦三國同盟關係不是牢不可破的,即趙宋兩國是不信任秦國的,當然秦國也是如此。是故周最僅僅用韓魏兩國給的一個名義上的丞相職位,就綁定了魏韓齊三國牢不可破的同盟關係,所以秦國在意識到對手無機可乘後就主動撤出了軍隊,當然兩個同盟國之間的大戰就此迎刃而解。
而第二個歷史事件,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捨得」,如若齊王未將部分城池割讓與魏國,那麼齊魏就不可能組成同盟,如若齊魏無法組成同盟,則齊魏趙就不可能組成同盟。是故齊國就可能面臨來自楚國與趙國兩大軍事強國的進攻,齊國就可能滅亡。正是因為齊王捨得,故成功的避免了楚國的侵擾。
借鑒歷史,回應現在,「捨得與信任」未嘗不是如今我們為人處事的真理?當你要達成你的目標,你是否要信任你的夥伴,你的團隊?當你有所收穫,是不是意味著你一定放棄了什麼?你覺得呢?
齊王正是懂得了「信任與捨得」的真諦,才成功挫敗其它諸侯的進攻
該事件發生在戰國時期,參與人物為齊國謀士、大臣,是其為了維護齊國自身利益,破解它國的進攻而進行的一系列謀劃、實施及外交應對,事件概要如下:
公元前298年,趙王推薦趙國大臣仇赫去宋國擔任丞相,而宋國接納仇赫的條件為與趙國結盟,然後在與秦國結盟,三國組成聯軍準備擊敗韓魏齊組成的同盟軍。此時齊相周最的門客對其諫言說:趙宋秦三國聯軍知道要打敗我們是不容易的,他們更願意看到在與我們對陣中我們三國發生分裂,然後各個擊破,一舉打敗我們,故對陣中試探我們聯軍關係是否牢不可摧是他們的目標。
特別是秦國,其若發現我們關係不牢靠,就會竭盡全力與趙宋一起聯合擊敗我們;如若發現我們關係如鐵桶般緊密相連,那麼只要我們守住此時,當秦國知道無機可乘後自會撤軍。趙宋兩國軍隊此時也是孤掌難鳴,我們自然不戰而勝。
因此我建議丞相您派出得力的謀士遊說韓、魏兩國大王,讓您兼任韓魏兩國丞相,這樣此種困局就迎刃而解了,周最聽取了門客的意見,果真如謀士預料的一樣,趙宋兩國與秦國只為利益而結盟,知道了周最兼任韓魏丞相後就此罷兵,一場大戰就此解除。
另一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89年,此時周最已被齊王罷免丞相職位,在朝中擔任大夫之職,而此時丞相就是將合縱連橫推向頂峰的蘇秦,此次周最向蘇秦諫言,目的是實現齊、魏、趙達成同盟,消除來自趙國的軍事威脅,從而能抽出精力應對楚國籌謀已久的進攻。
周最對蘇秦說:丞相為了避免楚國對齊國的侵擾,可以說服大王派出謀士遊說魏國,以割讓部分城池為條件,換得魏國的結盟,如此一來,趙國必然會懷疑齊國與魏國達成聯盟後會攻擊趙國,故趙王會主動派人來到齊國並與我們達成聯盟。不然,一旦楚國大軍進軍齊國,趙國不會放棄這個天賜良機、必會隨同派人一起進攻齊國,這樣齊國就要滅國了。
如若齊魏趙達成了同盟,我們在組織大軍嚴陣以待,那麼楚國必然不敢在侵擾齊國了。故此齊國免受楚國侵擾的這個功勞自然在丞相您這裡了,至於割讓城池給魏國的責任,就由我來承擔吧。
在蘇秦的竭力勸諫下,齊王也了解楚國作為經濟軍事強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對齊國的入侵蓄謀已久,如若趙楚兩國一起攻打齊國,則齊國真可能就亡國了,故同意了蘇秦的計策,最終成功阻止了楚國的侵擾。
上述兩個歷史事件,都是用謀略挫敗了其它諸侯的進攻企圖,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即首先用謀略挫敗敵人,萬不得已情況下才能使用軍隊。
第一個歷史事件其成功的關鍵我認為在於「信任」,即丞相周最發現了趙宋秦三國同盟關係不是牢不可破的,即趙宋兩國是不信任秦國的,當然秦國也是如此。是故周最僅僅用韓魏兩國給的一個名義上的丞相職位,就綁定了魏韓齊三國牢不可破的同盟關係,所以秦國在意識到對手無機可乘後就主動撤出了軍隊,當然兩個同盟國之間的大戰就此迎刃而解。
而第二個歷史事件,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捨得」,如若齊王未將部分城池割讓與魏國,那麼齊魏就不可能組成同盟,如若齊魏無法組成同盟,則齊魏趙就不可能組成同盟。是故齊國就可能面臨來自楚國與趙國兩大軍事強國的進攻,齊國就可能滅亡。正是因為齊王捨得,故成功的避免了楚國的侵擾。
借鑒歷史,回應現在,「捨得與信任」未嘗不是如今我們為人處事的真理?當你要達成你的目標,你是否要信任你的夥伴,你的團隊?當你有所收穫,是不是意味著你一定放棄了什麼?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