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研究中心發表在《美學、創造力和藝術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音樂、舞蹈、視覺藝術和戲劇等藝術選修課與中學成績更好有關。
這項研究由應用發展心理學教授Adam Winsler牽頭,對大量學齡前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直至這些兒童完成六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學業。
該研究樣本包括31331名學生,其中61%為拉丁裔,31%為黑人,55%為英語學習者,81%的學生享受免費或減價午餐。
研究人員評估了學前班階段的入學準備度,並使用了公立中學的檔案數據。
「這項研究旨在回答兩個問題,」Winsler說。「其中一個問題是,上中學藝術課的孩子和不上藝術課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我們發現,兩者非常不同,上藝術課的優勢甚至在七年前就顯現出來了。」
研究表明,在中學接觸藝術的學生往往來自父母都在家裡的高收入家庭。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表現也更好,4歲時的認知語言和社交技能也更強。
Winsler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假如我們在統計上控制了上藝術課的孩子和不上藝術課的孩子的其他變數,那麼中學時上藝術課會和以後的學業成績有關聯嗎?」
Winsler說,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發現,如果把所有變數都考慮進去,在同一年和以後的幾年裡,學習藝術似乎與更好的學習成績有關。
學習藝術的優勢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但Winsler表示,由於藝術項目在學校被削減,我們需要用強有力的數據來支持這些說法。到目前為止的研究大多是簡單的相關性研究,無法提供證據證明藝術確實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果。
Winsler說:「儘管人們普遍認為藝術對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益處,但過去對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當薄弱。」
他補充說,儘管他的研究仍然是相關性研究,但該研究是大規模的的縱向研究,而且很好地控制了上藝術課的學生和不上藝術課的學生之間已有的差異。
該研究中心還將很快發表研究報告,對音樂、舞蹈和視覺藝術等特定的藝術形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Winsler說,在國家藝術基金會的額外資助下,他們還將繼續跟蹤調查這些學生,直至他們升入高中。
相關內容延伸
小課堂曾經分享過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李甦在「一席」上的演講《我們其實一直在接受美術教育,但長大後畫一幅畫好像很難》。
她在演講中與我們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讓孩子自由畫、隨意畫就是好的呢?
答案是這樣的:自由不等於隨意,也不等於放任,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應該是孤立前行的,我們需要給他們的發展保駕護航。
以下這些方式,能夠支持孩子去找到他們自主的表達:
1、豐富孩子的經驗。除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的經驗之外,美術的經驗同樣也是應該豐富的,所以我們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方式讓他們去探索圖形、顏色和線條。
2、經常給孩子提供一些實物,讓他們摸、聞、品嘗。觀察能力是兒童畫畫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但是觀察不僅僅是看,它涉及很多感官的共同作用,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這些東西就真正地走進了孩子的心,他們畫出來的作品就會生動。
3、設計一些活動去支持孩子的想像力的發展。這個活動小朋友特別喜歡,我們在圖上面的不同位置畫上大小不同的圓,讓小朋友可以通過添加一些東西把它變成另外一個東西。對於年齡特別小的小孩,我們可以讓他們去想像一個東西像什麼,通過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他去聯想。我們還可以讓不同的顏色和圖形結合在一起,變換方向。
4、基於孩子的經驗給一些表達性的任務,讓他們去畫。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以樹為載體,來表達高興的樹和生氣的樹,其實就是表達情緒。
5、建立孩子語言和繪畫之間的聯繫。我們可以讓小朋友主動去講述他的作品,跟小朋友分享他們作品當中的一些經驗和經歷,還會用一些故事來激發孩子的想像。
畫畫不應該是那些有天分的孩子才能進行的一個活動,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應該有這樣的機會,去體驗主動思考和自主表達帶來的快樂。
心理學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普遍的規律和特性,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最明顯的就是發展速度和方面的不同。
而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與堅持。
參考: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3/190312123720.htm
藝術課是陶冶情操還是浪費時間?研究表明:是孩子成績的加油站
根據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研究中心發表在《美學、創造力和藝術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音樂、舞蹈、視覺藝術和戲劇等藝術選修課與中學成績更好有關。
這項研究由應用發展心理學教授Adam Winsler牽頭,對大量學齡前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直至這些兒童完成六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學業。
該研究樣本包括31331名學生,其中61%為拉丁裔,31%為黑人,55%為英語學習者,81%的學生享受免費或減價午餐。
研究人員評估了學前班階段的入學準備度,並使用了公立中學的檔案數據。
「這項研究旨在回答兩個問題,」Winsler說。「其中一個問題是,上中學藝術課的孩子和不上藝術課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我們發現,兩者非常不同,上藝術課的優勢甚至在七年前就顯現出來了。」
研究表明,在中學接觸藝術的學生往往來自父母都在家裡的高收入家庭。這些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表現也更好,4歲時的認知語言和社交技能也更強。
Winsler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假如我們在統計上控制了上藝術課的孩子和不上藝術課的孩子的其他變數,那麼中學時上藝術課會和以後的學業成績有關聯嗎?」
Winsler說,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發現,如果把所有變數都考慮進去,在同一年和以後的幾年裡,學習藝術似乎與更好的學習成績有關。
學習藝術的優勢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但Winsler表示,由於藝術項目在學校被削減,我們需要用強有力的數據來支持這些說法。到目前為止的研究大多是簡單的相關性研究,無法提供證據證明藝術確實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果。
Winsler說:「儘管人們普遍認為藝術對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益處,但過去對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當薄弱。」
他補充說,儘管他的研究仍然是相關性研究,但該研究是大規模的的縱向研究,而且很好地控制了上藝術課的學生和不上藝術課的學生之間已有的差異。
該研究中心還將很快發表研究報告,對音樂、舞蹈和視覺藝術等特定的藝術形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Winsler說,在國家藝術基金會的額外資助下,他們還將繼續跟蹤調查這些學生,直至他們升入高中。
相關內容延伸
小課堂曾經分享過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李甦在「一席」上的演講《我們其實一直在接受美術教育,但長大後畫一幅畫好像很難》。
她在演講中與我們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讓孩子自由畫、隨意畫就是好的呢?
答案是這樣的:自由不等於隨意,也不等於放任,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應該是孤立前行的,我們需要給他們的發展保駕護航。
以下這些方式,能夠支持孩子去找到他們自主的表達:
1、豐富孩子的經驗。除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的經驗之外,美術的經驗同樣也是應該豐富的,所以我們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方式讓他們去探索圖形、顏色和線條。
2、經常給孩子提供一些實物,讓他們摸、聞、品嘗。觀察能力是兒童畫畫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但是觀察不僅僅是看,它涉及很多感官的共同作用,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這些東西就真正地走進了孩子的心,他們畫出來的作品就會生動。
3、設計一些活動去支持孩子的想像力的發展。這個活動小朋友特別喜歡,我們在圖上面的不同位置畫上大小不同的圓,讓小朋友可以通過添加一些東西把它變成另外一個東西。對於年齡特別小的小孩,我們可以讓他們去想像一個東西像什麼,通過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他去聯想。我們還可以讓不同的顏色和圖形結合在一起,變換方向。
4、基於孩子的經驗給一些表達性的任務,讓他們去畫。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以樹為載體,來表達高興的樹和生氣的樹,其實就是表達情緒。
5、建立孩子語言和繪畫之間的聯繫。我們可以讓小朋友主動去講述他的作品,跟小朋友分享他們作品當中的一些經驗和經歷,還會用一些故事來激發孩子的想像。
畫畫不應該是那些有天分的孩子才能進行的一個活動,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應該有這樣的機會,去體驗主動思考和自主表達帶來的快樂。
心理學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普遍的規律和特性,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最明顯的就是發展速度和方面的不同。
而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與堅持。
參考: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3/190312123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