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塞維茨在他的的專著中提出了一個對近現代軍事理論影響深遠的概念-進攻的頂點。這個頂點對於拿破崙來說是滑鐵盧,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烏克蘭東部邊境,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是波蘭西部邊境,對曹操來說是長江北岸。當進攻方順利推進,其補給線就在變長,補給難度在增加,己方進攻部隊的銳度也會隨著消耗變鈍。而防守方越是後退,其補給線就越短,己方的物資補給能力與支援能力會大大增強。在這個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進攻方從進攻轉為防守的最優時間點就是「進攻的頂點」。如果過早終止攻勢,進攻方的戰略優勢會浪費。而如果過晚終止攻勢,隨著己方戰力消耗增加,而敵方補給能力增強,最終會遇到「攻之無益,收之可惜,守之危矣」的戰略僵局。即使強大如盛唐,終究不能躲開此規則。
公元751年,大唐西域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帶領的唐軍與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呼羅珊總督艾布在怛羅斯地區(烏茲別克一帶)相遇。此時的高仙芝正處在人生軍事生涯的最為輝煌的時刻。在剛剛過去的數年中,高仙芝攻略西域,成果卓著。自公元747年起,高仙芝以一系列精彩絕倫的軍事行動,先後令小勃律國、吐蕃駐小勃律國連雲堡軍團、車師國、石國、突騎施等一系列國家成為唐帝國版圖上新的寶石。751年的高仙芝作為實際上的大唐帝國西域總督,已經是塔里木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帕米爾山谷地區、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克什米爾的保護者。而艾布總督受阿拉伯阿巴斯王朝東部地區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素福委派,來東方開疆拓土。並且,艾布總督已經收到允諾,如果他能成功踏上中國的領土,他將被哈賈吉冊封為阿巴斯王朝在中國的最高領主。艾布總督懷著對此等殊榮的深切渴望到任了,並在此前十數年間成功將阿拉伯權力覆蓋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
在公元8世界的歐亞大陸上,最強的三個政權分別是東羅馬帝國、阿巴斯王朝和唐帝國。而此時,在怛羅斯這個如今淹沒於歷史中的城市,阿巴斯王朝和唐帝國最精銳的軍團即將展開廝殺。對於高仙芝而言,這次奔襲七百里的行動,他志在必得。他麾下有安西都護府的主力機動部隊——滿編的兩萬四千名唐帝國集團軍。其編製內有輕重騎兵部隊、陌刀部隊、弩兵部隊、工程部隊等諸多兵種,整個軍團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還有作戰意志都處在巔峰。除此之外還有數萬鐵勒部葛邏祿人輔助部隊,承擔警戒、保護、駐守、勤務等低等級作戰任務。而阿巴斯王朝一直謀求在安西地區建立政權,作為日後對中原的前進基地。所以高仙芝即將到達怛羅斯一帶的消息傳到阿拉伯王國時,阿巴斯王朝的東征軍團馬上完成了集結。在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地區兩軍相遇了,前來進攻的高仙芝集團軍約7萬人,與阿巴斯王朝東征軍團17萬人相遇。僵持5天後,高仙芝取得了一系列小型戰果。但是基於對己方戰鬥力的自信和對速戰速決的渴望,高仙芝下令唐軍面對著接近三倍於己的敵人展開突擊。
勝利在高仙芝眼中,並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早在唐王朝還沒有誕生的時代,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經率領數千玄甲騎兵於王世充的十萬大軍中浴血奮戰。該次戰役中,李世民的坐騎多次犧牲在敵人攻擊之下,但是李世民都拒絕退出,執著地換坐騎返回戰場。經過多次擊穿敵陣,李世民和其麾下的近衛騎兵大隊斬殺多位王世充的高級將領,最終王世充軍團因陣型和指揮的全面崩潰而成為李世民的戰果。以少勝多,對於唐軍來說,是傳統更是慣例。「如今麾下儘是身披明光鎧,長槊在手,腰懸橫刀的精銳唐軍武士,世界上還有能擋住我高仙芝建功立業的人嗎?」 唐軍部隊主動發起了進攻,進攻異常順利,唐軍刀鋒所到之處,儘是同樣來自中土的牛頭馬面在忙碌的收割靈魂。但是,突然身後傳來了異樣的聲音,葛邏祿人反叛了!而與此同時,阿拉伯軍團變陣反攻!以少勝多,生死全在一線之間。後陣騷亂,腹背受敵讓唐軍從奮勇向前變成四面皆敵。倉促應戰之中,唐軍的陣型失去了完整,在強敵的攻擊下逐漸鬆動,如同高壓水槍之下的泥牆一樣在逐步瓦解。幸而,唐軍此時正是全盛時期,唐朝從立國就貫徹的武德文化此時正在頂點,對帝國的忠誠讓將士們即使在逆境中,也從頭到腳都滿滿貫徹著戰鬥意志。唐刀筆直如松,毅然決然與彎刀戰在一起。戰後數月,出征時接近三萬的唐軍,僅有主帥高仙芝和數千將士得以返回大唐。由於歷史將一切掩埋,無從得知其他兩萬餘名戰士的具體下落。我們只能從史書的縫隙和零散的旁證中窺視一下當時的戰況。阿拉伯軍團擁有世界頂級戰馬——阿拉伯馬,此馬為熱血馬,衝刺速度極高。如果沒有部隊擔任後衛,恐怕當時已經陣型潰亂的唐軍軍團是不太可能有任何人可以躲過阿拉伯遊騎兵的追擊而回國的。此戰,唐軍損失慘重,損失超過七成。但是阿拉伯聯軍同樣損失驚人,一般認為其參戰士兵在17萬左右,死傷在5-7萬人。但是後來阿拉伯王國並沒有與大唐交惡,阿巴斯王朝的中央政府主動派特使來大唐說和。如果在怛羅斯之戰中犧牲或者被俘獲的唐軍戰士中有大批軟弱乞降之徒,阿拉伯王國派來的恐怕就是另一隻東征軍團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歸國部隊中,高仙芝的副將叫李嗣業。此人是不世大將,後來其麾下擁有數千陌刀戰士。在平定安史之亂數次於瀕臨崩潰的局勢中作為中流砥柱,折斷叛軍進攻的鋒銳,拯救唐軍軍團於危難。
唐帝國以武立國,文化管理包容寬鬆,整個王朝竟然沒有動用文字獄的官方紀錄。許多少數民族政權都將尊唐皇為尊主和「天可汗」。雖然終唐一世,唐朝沒有超過5500萬人,無法突破隋朝時期的紀錄。但是唐朝在文化上所達到的高度,卻是世界水平的。在華麗而恢弘的外衣下,唐朝沐浴著秦朝的軍國主義、漢朝的黃老思想、隋朝的科舉制度等前面諸多朝代的經驗和教訓。但是前面的王朝都沒有解決的兩個問題,悄悄給唐朝埋下了禍根——民族融合歸化問題和軍閥割據問題。
唐朝開放的制度,吸引了全世界各族的人才,甚至有不少精英得以在唐朝為官為將。當唐朝像一支超級股票一樣處於上升期時,這些歸化人士倒是可以安分守己。但是當唐王朝的開拓停止或者統治力下降時,這些歸化人士中的少數人就有了非分之想。這類民族歸化問題在怛羅斯之戰的葛邏祿反叛一事上就有體現,但是唐王朝只是注重了武力威懾,並未著重加強文化歸順建設。所以民族歸化問題一直在暗地發展著。唐王朝在急劇擴張的同時,為了指揮方便,委任了一批軍政合一的行政長官-「節度使」。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極限都取決於郵差一年的腳程,這些「節度使」在帝國的邊陲不能通過對外戰爭獲得功績晉陞以後,就在利用通信時間差動起了歪腦筋。隨著小規模的叛亂不斷爆發,唐王朝的弱點不斷清晰化,唐朝統治制度上的頑疾終於被「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安祿山這位成長於唐軍中的歸化將領猛然揭露在天下人面前。當時唐朝的軍力外重內輕,久經戰陣且錢糧充裕的藩鎮向東突然作亂,這一舉動甚至讓當時世界的走向發生了改變。因為唐王朝此時還是準備以安西為基地再次西進的準備中。而一旦唐王朝繼續西進攻勢,就必然造成阿拉伯王國東面壓力增大,這樣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對波斯地區的清繳和改革難度也會驟然增大。如此一來,阿巴斯黃金時代是否能存在,尚未可知。秦朝亡於酷法。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世家。前朝名隋,亡於主君失德,天下起義。唐朝內修科舉,於平民中選拔才士;外揚武威,經略西域以為屏障;寬仁律法,緩和社會矛盾;開放文治,鼓勵文化交流;三省六部,審核下達執行三司並立——唐朝在預防著她在前朝所能看到的一切危機。但是早期在西域過於貪婪的吞併,還是給日後的潰塌埋下了禍根。如果在唐玄奘將佛法東引之時,統治者能對「戒貪戒嗔戒痴」有所感悟,勵精圖治,黜浮誇,崇節儉,內震宵小,外修和善,以更為穩健的韜略經營西域,想來會有一個更為樂觀的局面等著唐朝。「過猶不及」,可能是每個讀完盛唐歷史的人共同的心聲。
「大明宮中看煙花,橫刀美酒襯韶華。佳人已隨黃鶴去,餘音繞梁驚老鴉。」
大唐節度使高仙芝率3萬精兵,突擊阿巴斯17萬東征軍血戰氣貫山河
克勞德塞維茨在他的的專著中提出了一個對近現代軍事理論影響深遠的概念-進攻的頂點。這個頂點對於拿破崙來說是滑鐵盧,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烏克蘭東部邊境,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是波蘭西部邊境,對曹操來說是長江北岸。當進攻方順利推進,其補給線就在變長,補給難度在增加,己方進攻部隊的銳度也會隨著消耗變鈍。而防守方越是後退,其補給線就越短,己方的物資補給能力與支援能力會大大增強。在這個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進攻方從進攻轉為防守的最優時間點就是「進攻的頂點」。如果過早終止攻勢,進攻方的戰略優勢會浪費。而如果過晚終止攻勢,隨著己方戰力消耗增加,而敵方補給能力增強,最終會遇到「攻之無益,收之可惜,守之危矣」的戰略僵局。即使強大如盛唐,終究不能躲開此規則。
公元751年,大唐西域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帶領的唐軍與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呼羅珊總督艾布在怛羅斯地區(烏茲別克一帶)相遇。此時的高仙芝正處在人生軍事生涯的最為輝煌的時刻。在剛剛過去的數年中,高仙芝攻略西域,成果卓著。自公元747年起,高仙芝以一系列精彩絕倫的軍事行動,先後令小勃律國、吐蕃駐小勃律國連雲堡軍團、車師國、石國、突騎施等一系列國家成為唐帝國版圖上新的寶石。751年的高仙芝作為實際上的大唐帝國西域總督,已經是塔里木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帕米爾山谷地區、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克什米爾的保護者。而艾布總督受阿拉伯阿巴斯王朝東部地區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素福委派,來東方開疆拓土。並且,艾布總督已經收到允諾,如果他能成功踏上中國的領土,他將被哈賈吉冊封為阿巴斯王朝在中國的最高領主。艾布總督懷著對此等殊榮的深切渴望到任了,並在此前十數年間成功將阿拉伯權力覆蓋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
在公元8世界的歐亞大陸上,最強的三個政權分別是東羅馬帝國、阿巴斯王朝和唐帝國。而此時,在怛羅斯這個如今淹沒於歷史中的城市,阿巴斯王朝和唐帝國最精銳的軍團即將展開廝殺。對於高仙芝而言,這次奔襲七百里的行動,他志在必得。他麾下有安西都護府的主力機動部隊——滿編的兩萬四千名唐帝國集團軍。其編製內有輕重騎兵部隊、陌刀部隊、弩兵部隊、工程部隊等諸多兵種,整個軍團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還有作戰意志都處在巔峰。除此之外還有數萬鐵勒部葛邏祿人輔助部隊,承擔警戒、保護、駐守、勤務等低等級作戰任務。而阿巴斯王朝一直謀求在安西地區建立政權,作為日後對中原的前進基地。所以高仙芝即將到達怛羅斯一帶的消息傳到阿拉伯王國時,阿巴斯王朝的東征軍團馬上完成了集結。在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地區兩軍相遇了,前來進攻的高仙芝集團軍約7萬人,與阿巴斯王朝東征軍團17萬人相遇。僵持5天後,高仙芝取得了一系列小型戰果。但是基於對己方戰鬥力的自信和對速戰速決的渴望,高仙芝下令唐軍面對著接近三倍於己的敵人展開突擊。
勝利在高仙芝眼中,並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早在唐王朝還沒有誕生的時代,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經率領數千玄甲騎兵於王世充的十萬大軍中浴血奮戰。該次戰役中,李世民的坐騎多次犧牲在敵人攻擊之下,但是李世民都拒絕退出,執著地換坐騎返回戰場。經過多次擊穿敵陣,李世民和其麾下的近衛騎兵大隊斬殺多位王世充的高級將領,最終王世充軍團因陣型和指揮的全面崩潰而成為李世民的戰果。以少勝多,對於唐軍來說,是傳統更是慣例。「如今麾下儘是身披明光鎧,長槊在手,腰懸橫刀的精銳唐軍武士,世界上還有能擋住我高仙芝建功立業的人嗎?」
唐軍部隊主動發起了進攻,進攻異常順利,唐軍刀鋒所到之處,儘是同樣來自中土的牛頭馬面在忙碌的收割靈魂。但是,突然身後傳來了異樣的聲音,葛邏祿人反叛了!而與此同時,阿拉伯軍團變陣反攻!
以少勝多,生死全在一線之間。後陣騷亂,腹背受敵讓唐軍從奮勇向前變成四面皆敵。倉促應戰之中,唐軍的陣型失去了完整,在強敵的攻擊下逐漸鬆動,如同高壓水槍之下的泥牆一樣在逐步瓦解。幸而,唐軍此時正是全盛時期,唐朝從立國就貫徹的武德文化此時正在頂點,對帝國的忠誠讓將士們即使在逆境中,也從頭到腳都滿滿貫徹著戰鬥意志。唐刀筆直如松,毅然決然與彎刀戰在一起。
戰後數月,出征時接近三萬的唐軍,僅有主帥高仙芝和數千將士得以返回大唐。由於歷史將一切掩埋,無從得知其他兩萬餘名戰士的具體下落。我們只能從史書的縫隙和零散的旁證中窺視一下當時的戰況。阿拉伯軍團擁有世界頂級戰馬——阿拉伯馬,此馬為熱血馬,衝刺速度極高。如果沒有部隊擔任後衛,恐怕當時已經陣型潰亂的唐軍軍團是不太可能有任何人可以躲過阿拉伯遊騎兵的追擊而回國的。此戰,唐軍損失慘重,損失超過七成。但是阿拉伯聯軍同樣損失驚人,一般認為其參戰士兵在17萬左右,死傷在5-7萬人。但是後來阿拉伯王國並沒有與大唐交惡,阿巴斯王朝的中央政府主動派特使來大唐說和。如果在怛羅斯之戰中犧牲或者被俘獲的唐軍戰士中有大批軟弱乞降之徒,阿拉伯王國派來的恐怕就是另一隻東征軍團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歸國部隊中,高仙芝的副將叫李嗣業。此人是不世大將,後來其麾下擁有數千陌刀戰士。在平定安史之亂數次於瀕臨崩潰的局勢中作為中流砥柱,折斷叛軍進攻的鋒銳,拯救唐軍軍團於危難。
唐帝國以武立國,文化管理包容寬鬆,整個王朝竟然沒有動用文字獄的官方紀錄。許多少數民族政權都將尊唐皇為尊主和「天可汗」。雖然終唐一世,唐朝沒有超過5500萬人,無法突破隋朝時期的紀錄。但是唐朝在文化上所達到的高度,卻是世界水平的。在華麗而恢弘的外衣下,唐朝沐浴著秦朝的軍國主義、漢朝的黃老思想、隋朝的科舉制度等前面諸多朝代的經驗和教訓。但是前面的王朝都沒有解決的兩個問題,悄悄給唐朝埋下了禍根——民族融合歸化問題和軍閥割據問題。
唐朝開放的制度,吸引了全世界各族的人才,甚至有不少精英得以在唐朝為官為將。當唐朝像一支超級股票一樣處於上升期時,這些歸化人士倒是可以安分守己。但是當唐王朝的開拓停止或者統治力下降時,這些歸化人士中的少數人就有了非分之想。這類民族歸化問題在怛羅斯之戰的葛邏祿反叛一事上就有體現,但是唐王朝只是注重了武力威懾,並未著重加強文化歸順建設。所以民族歸化問題一直在暗地發展著。
唐王朝在急劇擴張的同時,為了指揮方便,委任了一批軍政合一的行政長官-「節度使」。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極限都取決於郵差一年的腳程,這些「節度使」在帝國的邊陲不能通過對外戰爭獲得功績晉陞以後,就在利用通信時間差動起了歪腦筋。隨著小規模的叛亂不斷爆發,唐王朝的弱點不斷清晰化,唐朝統治制度上的頑疾終於被「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安祿山這位成長於唐軍中的歸化將領猛然揭露在天下人面前。當時唐朝的軍力外重內輕,久經戰陣且錢糧充裕的藩鎮向東突然作亂,這一舉動甚至讓當時世界的走向發生了改變。因為唐王朝此時還是準備以安西為基地再次西進的準備中。而一旦唐王朝繼續西進攻勢,就必然造成阿拉伯王國東面壓力增大,這樣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對波斯地區的清繳和改革難度也會驟然增大。如此一來,阿巴斯黃金時代是否能存在,尚未可知。
秦朝亡於酷法。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世家。前朝名隋,亡於主君失德,天下起義。唐朝內修科舉,於平民中選拔才士;外揚武威,經略西域以為屏障;寬仁律法,緩和社會矛盾;開放文治,鼓勵文化交流;三省六部,審核下達執行三司並立——唐朝在預防著她在前朝所能看到的一切危機。但是早期在西域過於貪婪的吞併,還是給日後的潰塌埋下了禍根。如果在唐玄奘將佛法東引之時,統治者能對「戒貪戒嗔戒痴」有所感悟,勵精圖治,黜浮誇,崇節儉,內震宵小,外修和善,以更為穩健的韜略經營西域,想來會有一個更為樂觀的局面等著唐朝。「過猶不及」,可能是每個讀完盛唐歷史的人共同的心聲。
「大明宮中看煙花,橫刀美酒襯韶華。
佳人已隨黃鶴去,餘音繞梁驚老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