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
來源:健識局(jianshiju01)
全文2283字,閱讀需6分鐘
中國醫藥市場格局已生變。
根據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07545,較2018年增加了10112家。其中,醫院增加134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0751家。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到,醫藥市場的主戰場——公立醫院,其數量為11930家,相比2018年減少了102家。
而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2020年3月,已有792家公立醫院消失。同時,民營醫院數量增加了6001家。
在其背後,取消藥品加成、帶量採購、臨床控費、重點監控等一系列政策集中落地,給醫療衛生、醫藥行業帶來的衝擊已經顯現。
毫無疑問,在醫改「騰籠換鳥」政策引導下,以葯養醫模式已經走不通,但是在醫療服務價格還沒有提升,而財政補助往往不能及時到位之下,公立醫療機構處境艱難。
在取消藥品加成之初,就有大型三甲醫院院長表示,每年虧損上億。政策全面執行當年(2017年)公立醫院就減少了411家。在前兩年葯企對醫院的併購潮中,大批公立醫院被複星、華潤、康美等知名葯企收入囊中。在「公」改「私」的過程中,還曾出現過醫務人員聯名抵制的事件。公立醫院私有化甚至被認為會增強醫療機構逐利性,有悖醫改解決看病貴問題的初衷。
而像宿遷那樣把公立醫院全買了,又不得不花數十億重建,也確實過於激進。
不過按照醫改設想,公立醫療機構主要職責是保基本、兜底線,非基本的多樣化健康需求應交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這也預示著,隨著政策的推進,上述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帶量採購斬斷「暗扣」之後。
儘管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已被納入今年的醫改任務,但是,積極分級診療、加快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增加基葯配備使用,促進中醫藥發展,以及大醫院側重點逐漸轉向疑難雜症、醫學關鍵技術攻關等,也都在推進,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相關市場格局的變化還將進一步加劇。
1
客流不減,收入降低
公立醫院霸主地位已動搖
不止公立醫院的絕對數量減少,從床位數情況看,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床位數880.7萬張,較2018年增加40.3萬張,增長4.8%,為近5年增長最低谷。
公立醫院床位在所有醫院床位中的佔比也在下降。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在醫院686.7萬張床位中,72.5%來自公立醫院,27.5%來自民營醫院,較之2018年的73.7%、26.3%,2017年的75.7%、24.3%,下降趨勢明顯。
2019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2.7億人次,民營醫院5.7億人次,在醫院總診療人次中佔比分別是85.2%、14.8%。從佔比上看,與2018年持平,與2017年相比的85.8%、14.2%相比,公立醫院略有下降,民營醫院略有上升。
儘管從絕對值上看,公立醫院客流量不降反增,但是,從醫藥費用上看,近兩年,醫院病人門診和住院費用增速已經大大放緩。其中公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上漲控制在6%以下,可比價格上漲在4%以內;在住院方面,從可比價格看,2019年三級醫院次均費用還有0.4%的下降。
而結合醫保控費趨嚴、對部分品種實施重點監控等政策,實際上醫療機構的收入已經大幅下滑。2019年11月,東莞衛健局公布了該市40家公立醫院2018年「賬本」,13家虧損,相比2017年還減少了6家。結餘最多的一家也只有2700多萬元。
在帶量採購徹底切斷醫院與葯企之間的利益聯繫之後,這樣的變化更加深刻。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公立醫院藥品市場增速3.6%為20年來最低,規模佔比也由2017年的68%降到了66.6%。
進入2020年,第三批國家版帶量採購和降價更狠的地方版帶量採購都已呼之欲出,隨著基葯制度打通上下級醫院藥品目錄等政策落地,分級診療也將更加順暢,屆時公立醫院及相關葯械市場將受到更大衝擊。
2
基層、中醫藥受熱捧
中國醫藥市場新風向顯現
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也顯現出了新的市場趨勢。
比如:基層市場正在擴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縣級(含縣級市)醫院診療人次12.8億人次,比2018年增加0.9億人次,入院人數9135萬人,比2018年增加390.4萬人。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為11.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5億人次。
從費用上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費用(當年價格)為142.6元/人次,增長控制在7.8%,按照可比價格控制在4.7%;鄉鎮衛生院門診費用77.3元/人次,按照當年價格增長控制在8.1%,按照可比價格增長了5.1%。
藥品不再是收入來源之後,公立醫院處方外流積極性更高,除了零售藥店,基層醫療機構也是重要的承接方,此前受技術手段、政策限制,基層甚至是比藥店更主要的處方外流方向。
據米內網統計,2019年縣級公立醫院市場規模3212億元,同比增長了5.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及鄉鎮衛生院兩大市場,銷售總額1808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社區衛生中心(站)市場增長更是高達10.5%。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基層醫療機構中,中醫服務的提供量增加。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5.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7.1%的鄉鎮衛生院,71.3%的村衛生室可以提供中醫服務。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也比2018年增長了7.2%。
以國家層面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決心,結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2019年11月推廣福建和三明醫改經驗的發文中,關於「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等要求,可以預見,中醫藥市場將很快在基層實現爆發。
編:逗號
END
「姓公」的消失了792家,「姓私」的激增6001家
作者:木木
來源:健識局(jianshiju01)
全文2283字,閱讀需6分鐘
中國醫藥市場格局已生變。
根據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07545,較2018年增加了10112家。其中,醫院增加134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0751家。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到,醫藥市場的主戰場——公立醫院,其數量為11930家,相比2018年減少了102家。
而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2020年3月,已有792家公立醫院消失。同時,民營醫院數量增加了6001家。
在其背後,取消藥品加成、帶量採購、臨床控費、重點監控等一系列政策集中落地,給醫療衛生、醫藥行業帶來的衝擊已經顯現。
毫無疑問,在醫改「騰籠換鳥」政策引導下,以葯養醫模式已經走不通,但是在醫療服務價格還沒有提升,而財政補助往往不能及時到位之下,公立醫療機構處境艱難。
在取消藥品加成之初,就有大型三甲醫院院長表示,每年虧損上億。政策全面執行當年(2017年)公立醫院就減少了411家。在前兩年葯企對醫院的併購潮中,大批公立醫院被複星、華潤、康美等知名葯企收入囊中。在「公」改「私」的過程中,還曾出現過醫務人員聯名抵制的事件。公立醫院私有化甚至被認為會增強醫療機構逐利性,有悖醫改解決看病貴問題的初衷。
而像宿遷那樣把公立醫院全買了,又不得不花數十億重建,也確實過於激進。
不過按照醫改設想,公立醫療機構主要職責是保基本、兜底線,非基本的多樣化健康需求應交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這也預示著,隨著政策的推進,上述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帶量採購斬斷「暗扣」之後。
儘管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已被納入今年的醫改任務,但是,積極分級診療、加快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增加基葯配備使用,促進中醫藥發展,以及大醫院側重點逐漸轉向疑難雜症、醫學關鍵技術攻關等,也都在推進,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相關市場格局的變化還將進一步加劇。
1
客流不減,收入降低
公立醫院霸主地位已動搖
不止公立醫院的絕對數量減少,從床位數情況看,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床位數880.7萬張,較2018年增加40.3萬張,增長4.8%,為近5年增長最低谷。
公立醫院床位在所有醫院床位中的佔比也在下降。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在醫院686.7萬張床位中,72.5%來自公立醫院,27.5%來自民營醫院,較之2018年的73.7%、26.3%,2017年的75.7%、24.3%,下降趨勢明顯。
2019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2.7億人次,民營醫院5.7億人次,在醫院總診療人次中佔比分別是85.2%、14.8%。從佔比上看,與2018年持平,與2017年相比的85.8%、14.2%相比,公立醫院略有下降,民營醫院略有上升。
儘管從絕對值上看,公立醫院客流量不降反增,但是,從醫藥費用上看,近兩年,醫院病人門診和住院費用增速已經大大放緩。其中公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上漲控制在6%以下,可比價格上漲在4%以內;在住院方面,從可比價格看,2019年三級醫院次均費用還有0.4%的下降。
而結合醫保控費趨嚴、對部分品種實施重點監控等政策,實際上醫療機構的收入已經大幅下滑。2019年11月,東莞衛健局公布了該市40家公立醫院2018年「賬本」,13家虧損,相比2017年還減少了6家。結餘最多的一家也只有2700多萬元。
在帶量採購徹底切斷醫院與葯企之間的利益聯繫之後,這樣的變化更加深刻。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公立醫院藥品市場增速3.6%為20年來最低,規模佔比也由2017年的68%降到了66.6%。
進入2020年,第三批國家版帶量採購和降價更狠的地方版帶量採購都已呼之欲出,隨著基葯制度打通上下級醫院藥品目錄等政策落地,分級診療也將更加順暢,屆時公立醫院及相關葯械市場將受到更大衝擊。
2
基層、中醫藥受熱捧
中國醫藥市場新風向顯現
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也顯現出了新的市場趨勢。
比如:基層市場正在擴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縣級(含縣級市)醫院診療人次12.8億人次,比2018年增加0.9億人次,入院人數9135萬人,比2018年增加390.4萬人。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為11.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5億人次。
從費用上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費用(當年價格)為142.6元/人次,增長控制在7.8%,按照可比價格控制在4.7%;鄉鎮衛生院門診費用77.3元/人次,按照當年價格增長控制在8.1%,按照可比價格增長了5.1%。
藥品不再是收入來源之後,公立醫院處方外流積極性更高,除了零售藥店,基層醫療機構也是重要的承接方,此前受技術手段、政策限制,基層甚至是比藥店更主要的處方外流方向。
據米內網統計,2019年縣級公立醫院市場規模3212億元,同比增長了5.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及鄉鎮衛生院兩大市場,銷售總額1808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社區衛生中心(站)市場增長更是高達10.5%。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基層醫療機構中,中醫服務的提供量增加。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5.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7.1%的鄉鎮衛生院,71.3%的村衛生室可以提供中醫服務。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也比2018年增長了7.2%。
以國家層面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決心,結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2019年11月推廣福建和三明醫改經驗的發文中,關於「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等要求,可以預見,中醫藥市場將很快在基層實現爆發。
編:逗號
END